這2名空軍將星同日辭世 都曾擊落美軍F-86戰機|空軍|林虎|朝鮮_新浪新聞

 行业资讯     |      2025-07-05
"

  原標題:兩位空軍將星 91歲同日辭世

  來源:法製晚報 看法新聞

  法製晚報ⷧœ‹法新聞( 記者 趙三軍 王瑞文 )2018年3月3日,中國空軍兩顆將星同日隕落,他們就是原空軍副司令員林虎中將、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空軍司令員耀先中將,他們同一年出生,又一起在共和國第一代航校受訓,一起入朝作戰,同為中將軍銜,又同一天去世,享年均為91歲。去世前又在同一家醫院住院。林虎當過全國人大代表,耀先當過全國政協委員,他們都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勳章”,都為中國空軍事業的發展殫精竭慮、傾注了畢生的心血,成為新中國空軍的奠基人……兩位將軍身後,到底有著怎樣的傳奇?近日,記者先後來到位於北京西郊機場附近的清雅苑小區和位於龍潭湖附近的一個大院,走訪了林虎、耀先的家人和將軍身邊的工作人員,還原了兩位將軍的精彩人生。

  朝鮮戰場

  林虎 先後擊落了一架F-86,擊傷一架F-86

  耀先 先後擊落了一架F-86,擊傷兩架F-86

  兩位將軍生前所在的大院門口都有警衛執勤,但來到兩位將軍的家中,卻發現他們家中的陳設都很簡單,與普通的市民家庭無異,耀先將軍家門外的紅磚圍牆還殘缺了一些,更給人一起平淡無奇的感覺。

  從雙方親人的講述中,記者了解到兩位將軍都是少年從軍,耀先1927年4月27日出生於河北省玉田縣郭家屯鄉朱官屯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3歲就在當地當上了兒童團長;林虎的母親是一名來中國逃難的俄羅斯人,嫁給了林虎的父親一位闖關東的山東人,林虎幼年時父母雙亡,他便隨養父來到山東招遠農村,不到11歲就在當地投奔了八路軍。兩人都經曆了解放戰爭,又一同到中國東北第一個航空學校受訓,成為新中國的第一批飛行員,隨後,兩人一同赴朝作戰。

  雖然兩位將軍剛剛去世,但講起將軍的戰功來,他們的家人卻倍感自豪。

  1951年11月18日,時任誌願軍某團副團長的林虎率16架米格-15殲擊機,在朝鮮肅川地區與80多架美式F-84戰機鏖戰,這次空戰林虎和戰友們共擊落敵機6架。1952年12月25日,麵對敵方出動的200架F-86戰鬥機,林虎率領機群作為攻擊隊迎戰,這一次,林虎擊落了一架F-86,擊傷一架F-86。

  而當時同任副團長的耀先在朝鮮戰場上參加了清川、價川、舍人場、鐵山等戰鬥,先後升空作戰23次,在敵眾我寡的一次空戰中,率隊擊落4架F-86敵機,在另一次空戰中,他單機向敵攻擊5次,先後擊落美軍F-86戰鬥機一架、擊傷2架。

  當然,兩人的戰績絕不僅停留在朝鮮戰場上,在隨後的歲月中,兩人都在保衛祖國領空、升級中國空軍實戰水平等方麵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林虎在國土防空作戰中,指揮了近百次戰鬥,1956年組織指揮擊落敵機一架、擊傷一架,受到通令嘉獎,任昆明軍區空軍指揮所副主任期間,他參加了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一直堅持在雲南河口前沿負責地空聯絡指揮,1985年任空軍副司令員後,主持編寫的《空軍戰役學》獲全軍科技成果一等獎,還著有《保衛祖國領空的戰鬥——新中國二十年國土防空作戰回顧》一書。

  1974年,耀先先後調任北京軍區空軍、蘭州軍區空軍,他在北京空軍組織“螺旋”試飛班,摸索出了殲-6飛機反螺旋的飛行規律,首創“平舵推杆”改出反螺旋的方法,解決了飛行安全中的難題,在蘭州軍區空軍首次提出改進暗艙儀表飛行訓練方法,被編入《飛行訓練大綱》,他當年親自撰寫了《兩次戰鬥中攻擊距離點滴體會》,被收錄進誌願軍抗美援朝空戰經驗集,參戰飛行員人手一冊。

  為人

  林虎 70歲俄航展駕戰機 年餘才為人所知

  耀先 默默收起軍委領導接見他的照片⠀

  林虎、耀先作為新中國空軍的奠基人,一生功勳卓著,但兩人卻不約而同地“深藏功與名”,兩人去世後,隨著記者的采訪以及他們生前的戰友紛紛撰寫各種回憶文章,兩位將軍的事跡才逐漸明晰。

  林虎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70歲那年在俄羅斯航展上,駕駛俄羅斯最新戰機玩特技動作的故事,但這件事直到航展結束一年多以後,才被媒體挖掘出來進行報道,並漸漸為人們所知曉。

  “1997年夏天,我父親已離休,他作為中國珠海國際航展的顧問,到俄羅斯參觀莫斯科國際航空展。當時,俄羅斯試飛院副院長科沃丘爾提出,要與父親一起飛俄羅斯新造的蘇-30雙座教練機,很多認識父親的前蘇聯將領的兒子們,在旁也紛紛強烈要求他試飛。父親就坐到了駕駛艙上,科沃丘爾坐在他後麵的副駕位置上。在30多分鍾裏,父親完成了整套飛行動作,包括空翻筋鬥、半筋鬥翻轉、橫滾等動作,難度最大的是將機頭垂直豎起,仿佛憤怒的眼鏡蛇繃直身子,向上探頭一般。這一動作名稱就叫‘眼鏡蛇’,對飛機的性能和飛行員的駕駛水平要求很高。”提起父親70歲和俄羅斯著名試飛員科沃丘爾駕駛蘇-30戰機時,林虎的女兒滿臉自豪,“很少有人能在70歲還開戰鬥機的,而且他還完成了高難度的眼鏡蛇動作。飛機急速向上的時候,人承受的壓力是很大的,臉都會變形。腦血管的承受力也很大,對於70歲的人來說,相當危險。父親年輕的時候,飛機都很落後。嚐試開蘇-30這種先進的戰鬥機,就像開破車的人一下換成了好車,父親非常激動。盡管他已停飛20年,但還是想嚐試一下。當時,父親穿著抗壓服在飛機前留影,大家都說那身裝備像是為他量身定做的。飛行體驗後,父親還去買了蘇-30的模型。從俄羅斯回來後,他特別高興,我們都覺得他變得更年輕了,神采奕奕的。”

  而在耀先兒媳的微信朋友圈中,記者看到了這樣一段文字:“今天送走了我兒子的爺爺耀先,‘高調做事,低調做人’是他老人家堅持的一貫原則。老爸雖然是空軍戰鬥英雄,高級將領,但‘深藏功與名’。二十多年前,將軍卸甲時就給自己定了五條規矩:不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不出書寫回憶錄,不做報告,不外出講課,不兼職任何頭銜……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誌願軍英模,榮獲過朝鮮二級國旗勳章(國旗勳章為朝鮮最高榮譽勳章)。老爸一生為了祖國的藍天,祖國的藍天不會忘記您!”

  在空軍最早的出版物——《人民空軍》第73期封麵上,印有耀先年輕時英俊威武的大幅照片,但他的家人朋友卻沒有幾個人見過;當年軍委領導接見耀先的照片,秘書放大衝印了送到家裏來,耀先也默默收了起來,不曾擺放懸掛。

  “就連身後事,他都提前給家屬子女定下規矩: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收禮金,不辦喪酒,遺體火化時,不邀請除至親好友外的人員去送別。”耀先的家人說。

  將軍低調如斯,以至於在網絡如此發達、信息如此爆炸的時代,耀先去世時,搜索網站對他的介紹隻有區區的256個字和一張4.8K大小的照片!

  耀先去世的這一天,中部戰區空軍機關辦公樓的大屏幕上,寫著他生前的意願:喪事從簡,不搞告別儀式。

  3月6日下午,記者在耀先家中看到,牆上懸掛著家人製作的“閃光的足跡,不朽的豐碑”紀念圖版和“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悼念留言版,簡單的陳設和屋外古樸的圍牆,好像還在無聲地述說著主人生前的點點滴滴……

  帶兵

  林虎 極細小的不規範動作,都難逃他的“鷹眼”

  耀先 離休交接工作前一天,還在基層部隊

  兩位將軍的家屬還告訴記者,不管是林虎還是耀先,治軍都非常嚴厲,都常常深入基層部隊調查研究,與其他將領一起鍛造了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中國空軍。

  采訪時,林虎的家人向記者展示了一篇其部下賀迎明的回憶文章,賀迎明在文章中說,有一次他與原空十二軍副軍長張守恩、副參謀長李瑞芳下部隊時,他們曾聊天說起,林虎副司令擔任空軍飛行技術考核組長時,在部隊考核飛行員時太厲害了,部隊流傳著“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林虎來檢查”的說法,一些哪怕是極細小的不規範操縱動作,都難逃脫林虎的那雙“鷹眼”。

  1992年,原空十二軍司令部崔福生參謀轉業後到北京出差,找到賀迎明說,林虎副司令要請他吃涮羊肉,讓秘書電話叫上28號機組小賀一起來。賀迎明聽後甚為驚歎,二十多年了,未曾聯係,林副司令竟然還能記得當時一個小機械師!

  “幼年時期很少見到父親,一家人總是住在靠機場近的指揮所,隻有父親放假回家時才能見到。1954年初,父親到駐廣州沙堤機場的空軍殲擊航空兵第18師任副師長。那時,他把大量的時間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中,”林虎的女兒回憶說,“1966年我們住在廣東興寧縣的時候,我們就像是山裏的野孩子。好不容易放假回家,父親也不閑著,他利用戰訓休閑時間組織官兵們把山上凹下去的地方用土填平,修了兩個羽毛球場。還利用地勢資源(山凹地和山泉水)修起了遊泳池,給官兵和家屬們的娛樂和鍛煉身體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林虎家人回憶,當時也是空軍飛行員的周秉鈞(周恩來侄子)曾經說過,“父親一次去部隊調研視察,看飛行員們從停機位出來滑行到起跑線後起飛,看完後,很不滿意,教訓道:‘你們速度太慢,打仗的時候,有敵情了,你們要快速地去投入空戰,哪怕慢了一步,都有可能失去戰機!’說完,就上飛機給飛行員們做了一個示範。從停機坪到起跑線到起飛,在空中做了一套動作。從看訓練到做示範,父親雷厲風行的工作態度,讓周秉鈞印象深刻,每次到家都會提起這件事。父親總對官兵說‘你們家裏有事可以,但是不要太兒女情長,英雄氣短!’這句話讓周秉鈞十分信服。”

  在夫人毛玉芳心目中,耀先還是1955年《人民空軍》雜誌封麵上那個瀟灑英俊的飛行員,還是那個到遼陽東北第6紡織廠做報告、令無數少女砰然心動的戰鬥英雄。“當時,受到文革擾亂的部隊連空中實彈射擊都停止了,百廢待興,耀先為了恢複部隊的正常秩序和正規化建設傾注了很多心血。在蘭州軍區空軍工作九年,他雖然是副司令員,但每年有200多天在基層部隊。蘭空部隊大部分位於自然條件比較差的黃土高原,駐地遠離城鎮,有的連隊吃水主要靠窖藏,長期的高負荷工作和不規律生活,耀先胃腸經常‘鬧情緒’,為了不影響工作,大蒜和一雙高幫解放鞋,是他外出時的‘標配’。”毛玉芳說。

  “飛行了30年,耀先右腿落了殘疾。戰鬥機空中動作幅度大,飛行過載,相當於5-6個人的重量壓在身上,長期的大負荷飛行,耀先第5腰椎骨裂致使腰椎前滑壓迫腿神經,右腿供血不足得了髖關節炎,肌肉萎縮,但他沒住院,”毛玉芳說,“每天晚上,他用一把高背椅頂在腹部,使勁彎腰往裏壓,以緩解神經壓迫,這樣一直堅持多年,腰椎病症真被他用這種土方法控製住了。”

  “耀先司令是我最敬重的老首長,一生兢兢業業,直到離休命令宣布並交接工作的前一天,他還在基層部隊,這種熱愛軍隊,敬業忘我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空軍一位已退休的首長曾向耀先的家人和部下多次說。

  婚姻

  林虎 “我要找,就找三聯書店那個姑娘。”

  耀先⠠上雜誌封麵的飛行員成紡織女工愛慕對象

  像倆人傳奇的飛行生涯一樣,兩人的婚姻也很富傳奇性。將軍的家人們告訴記者,林虎是在逛書店時暗戀上了女售書員,耀先則是在紡織廠做報告時被團委書記喜歡上。

  林虎的女兒向記者描述了父親找對象的經過:“抗美援朝結束後,父親駐紮在沈陽,他一有空就到沈陽的一家三聯書店看書,書店裏一位年輕的女售書員,引起了父親的注意,他暗暗喜歡上了對方但又不敢表白。那名女售書員很漂亮,是當之無愧的‘店花’,除了父親,其他人對她也有好感,爭相讓她取書,後來書店店長把她派去做收銀員,大家買書交錢的時候,都不忘低下頭彎著腰,往小窗口裏看一眼。那時候,戰爭已經結束,部隊首長督促大家找對象。當時,父親鼓足勇氣說:‘我要找,就找三聯書店那個姑娘!’知道父親有了心上人,戰友們都起哄著去看,看了之後得知,一個戰友的同鄉,正好是‘店花’的姐姐,於是,在大夥的撮合下,父親和對方在部隊見了麵,然後走到了一起,‘店花’成了我的母親。戰友們一提起這件事,都稱讚當時的父親、母親是‘金童玉女’。”

  耀先的婚姻也很傳奇。1955年底,《人民空軍》雜誌封麵上曾刊登一位飛行員的照片,這位瀟灑英俊的年輕人就是耀先。當時位於遼寧遼陽的東北第6紡織廠的女工們看到這張照片,都不約而同地投以愛慕的眼光。正巧,耀先作為英模代表到第6紡織廠做報告,有個名叫毛玉芳的姑娘暗暗地喜歡上了他。那時候,毛玉芳是工廠的團委書記,先進工作者,又剛剛考上青島紡織大學。

  部隊一名領導得知此事後,專門對毛玉芳說:“你找耀先絕對沒有錯,他是個出色的飛行員,會讓你幸福一生的!”為了愛情,毛玉芳便放棄了上大學。經部隊領導批準,1956年耀先同毛玉芳結了婚,結婚才10多天,耀先就隨部隊轉場換防到了沈陽。從此,毛玉芳開始品嚐到一個飛行員妻子的酸甜苦辣。以後30多年的隨軍生活,毛玉芳跟隨耀先從東北到北京,又從北京到甘肅,再從甘肅回到北京。

  生活

  林虎 曾一次喝光了一瓶白酒

  耀先 最後一次想吃的是“炸丸子”

  在家人的記憶中,兩位將軍都具備軍人特有的豪爽本色,但他們的生活卻極簡單。林虎給人印象深刻的是酒量驚人,一次曾喝倒十幾個俄羅斯將軍,耀先則不愛大餐愛小吃。

  關於林虎將軍一直流傳著一個故事:上世紀90年代,當時中國的空軍力量還很薄弱,為了加強空軍力量,中國政府希望向俄羅斯采購蘇-27戰機,談判的時候,俄羅斯人特別喜歡喝酒,也是想通過喝酒給中國人一個下馬威。他們天然地認為,中國人喝酒肯定幹不過他們。誰知,具有俄羅斯血統的林虎自告奮勇,知難而上。在那次宴會談判中,林虎一個人就放倒了17位俄羅斯方麵的代表,堪稱奇跡。最終,中俄雙方也就蘇-27的采購價格、架數達成一致。

  3月6日,當記者向林虎的女兒求證此事時,她未置可否,但向記者透露了一個“秘密”:“父親曾一次喝光了一瓶白酒!”

  耀先的家人回憶說,截至去世,耀先在病床上躺了近兩年,他最後一次想吃的食物,居然是“炸丸子”,“吃著酥脆的炸丸子,他連連說‘好吃、好吃’……”講到此處,將軍的老伴和兒媳不禁哽咽。耀先出身農家,自小就過慣了苦日子,生活極為簡樸,“他在身體健康時,能吃到一頓烤鴨和紅燒肉就很滿足,從沒要求去高檔酒店吃龍蝦、鮑魚之類的‘大餐’。”耀先的兒媳說。

  教育

  林虎 別人的東西一定不能去侵占

  耀先 “快回單位去吧!你的崗位不在我這裏。”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對子女的教育方麵,兩位將軍以軍人特有的作風,很少對子女講什麽大道理,而是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子女、教育子女。

  耀先家人向記者談起了他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前些年,在談及不正之風帶給部隊的影響及危害時,已經坐在輪椅上的耀先人眼含憤怒地說:“吃吃喝喝,不是最可怕的,能吃多少畢竟是有數的,怕就怕他們還要往兜裏裝,這一裝就是無底洞啊,但是我堅信不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耀先剛到北空任職時,經常有河北老家的人來找他,希望幫助辦理當兵、調動、提升、承攬工程等各種事情,都被他一律回絕,老家的人都怪他‘無情’,逐漸就沒人再找他了。”耀先的夫人毛玉芳說。

  還有兩件更讓毛玉芳感懷的事,一是當年想讓從軍校畢業的兒子直接進機關工作;二是想讓他幫助安排達到最高浮動職務、已經服務六年多的秘書的事情。耀先嚴肅地對老伴說:“我這一生從未向組織提出過任何要求,也絕不會為任何人說話,我的兒子和秘書都是黨的幹部,他們走到今天是組織培養教育的結果,任何人都沒有打招呼的權力!”談起這些,已經八十多歲高齡的毛玉芳哽咽道:“老家的人說他無情,其實他對家人也是這麽無情,甚至‘絕情’,好在兒子和老秘書都能夠理解。”

  在工作方麵,耀先對子女的要求更是嚴格。他住院後,每次在遠方工作的兒子來探望他,他神智清醒時都會問:“回來開會還是出差?不能因為我耽誤工作。”“跟我講講你的工作,我最高興的是你們完成任務好。”“快回單位去吧!你的崗位不在我這裏。”“你唯有盡職盡責盡心盡力,才能不負重托,也不負我們所希望的……”

  耀先的子女在接受采訪時說:“父親對我們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慈愛和教育,他以身作則來教育家人,身教勝過了千言萬語,榜樣的力量無窮,父親的一言一行,成為子女們做事的準則和前行的動力,我們因有這樣的父親而驕傲和自豪!”

  林虎將軍也常常以自己的親身經曆,現身說法來教育子女。“父親從家中投奔八路軍時還不到11歲,那時條件艱苦,沒什麽東西吃,有一次炊事員讓他給炊事班長買疙瘩頭(一種醃製的大頭菜),走在路上,疙瘩頭的香味兒飄進鼻子裏,父親沒忍住,揪了一片皮嚐了嚐,嚐了之後覺得好香,又揪了一小塊,然後走回去的時候,疙瘩頭就剩下了一小塊芯。炊事員訊他說,讓你買個疙瘩頭,回來就剩這麽點兒,以後可不能這樣,公家的東西,部隊長的東西不能隨便吃。”林虎的女兒回憶說,“父親那時正規的教育,都是在部隊裏學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拿公家的一針一線,就是訓導我們的核心精神。那時候能打勝仗就是風氣正。我父親教育我們也是,別人的東西一定不能去侵占,不該自己享有的不去貪。這些都是父親從部隊裏學到的。”

  林虎的大女兒林莉撰文回憶道:“父親在我心中既是慈父又是嚴師。從小到大父親引導我讀書,背詩,教育我通曉天下大事,懂得為人的道理。父親順境時加倍工作,逆境時挺起胸膛,他以自身的榜樣教我讀懂了人性的強大。”

  交集

  雖各自領軍,但多次“同框”

  兩位將軍的家人告訴記者,林虎和耀先同年出生,從軍經曆又類似,雖各自領軍,但也經常有交集。在耀先的家人提供的照片中,記者就發現兩位將軍曾多次“同框”:一張是兩人在東北老航校時與其他學員的合影,一張是他們被授予中將軍銜時的合影,而在其他有兩人參與的合影照片中,由於年代久遠,已辨認不出兩人的麵孔。

  兩位將軍去世後,他們的後人也聚在了一起,留下了象征友誼的合影。

  願兩位將軍安息,也祝願他們的子女在父輩的精神感召下,在自己的崗位上續寫人生的精彩。

責任編輯:張玉

"